公元前1043年,周武王驾崩时,其太子姬诵年幼,朝局复杂多变。为了防止诸侯藉机叛乱,周公旦代行摄政,掌控朝政达七年。《史记》中记载:“周公恐诸侯叛周,公乃摄行政当国。”周公旦,周武王的第三弟弟,在侄子姬诵年幼、局势动荡之际,为了维护姬周天下的稳定,临时行使天子权力。与此同时,姜子牙作为姬诵的外祖父,辅佐武王与成王推翻商朝、治理齐国,其才干同样卓越,被誉为“文能安邦定国,武能马定乾坤”,实力丝毫不逊于周公旦。既然如此,为什么最终由周公旦摄政网络股票放大平台,而非姜子牙,或两人共掌政权?据史书记载,笔者推测有以下四种可能。
周公旦排斥异己,姜子牙权争失利
周武王临终时,太子姬诵尚幼,难以独当一面。为何武王未安排多位辅政大臣?《周本纪》提到:“武王病。后而崩,太子诵代立,是为成王。成王少,周初定天下,周公恐诸侯叛周,公乃摄行政当国。”按理,武王不可能仅指定一人辅政,理应挑选多位重臣如周公旦、姜子牙、召公奭等互相牵制,确保太子安全稳固。《史佚书》有云:“承者,承天子之遗忘者也,常立于后,是史佚也。与周公为道,太公为充,召公为弼,同列而总谓之四圣。”周初四圣指周公旦、太公望(姜子牙)、召公奭及太史佚,皆为辅政重臣。然实际上,姬诵即位不久,周公旦便以“恐诸侯叛乱”为由独揽大权,从辅政大臣跃升为摄政王,期间发生激烈权力斗争几无疑义。遗憾的是,关于这段关键时期的详细经过,史料已无所载,只能推测周公旦排挤姜子牙与召公奭,击败政敌后独掌朝政。
展开剩余62%周公旦或已称王,姜子牙无机可乘
周公旦可能并非简单的摄政,而是实质取代了姬诵成为王。先秦诸多文献中有“周公称王”的迹象。《尚书·康诰》开篇记载:“周公咸勤,乃洪大诰治。王若曰:‘孟侯,朕其弟,小子封。’”其中“孟侯”指诸侯之首卫康叔,他是周武王与周公旦的弟弟,曾平定叛乱因功被尊为诸侯长。《康诰》中“王”自称“朕其弟”,显然非姬诵,而是周公旦。《荀子·儒效》亦载:“武王崩,成王幼,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,恶天下之倍周也。”意指周公旦将年幼的姬诵藏匿起来,自己接掌王位。此类记载多有暗示周公旦“称王”事实,且姬诵沦为特殊王子,姜子牙自然失去摄政资格。值得一提的是,周公旦七年后将王位归还给姬诵,这或因其品德高尚,亦可能源于政治博弈结果,例如姜子牙为外孙争取王位等因素。
武王打压姜子牙,周公旦持续压制
武王灭商后,周公旦、召公奭留守朝廷为官,姜子牙则回齐国。武王临终为何未召姜子牙辅政?这背后反映的是武王对姜子牙的警惕。周太王迁都岐山时,娶太姜为妻,与羌族联姻。姜子牙本是羌人,母国吕国为羌族诸侯,羌人在周国势力强大。武王为进一步绑定姜子牙,娶其女邑姜为妻,所生长子即姬诵。“子幼外公强壮,子幼母壮”的局面让武王难免忧虑。故武王去世时未召姜子牙,或因防其掌控幼子姬诵,挟天子以令诸侯,甚至谋篡周室。周公旦亦心存同样顾虑,于武王去世后继承警惕态度,率先夺权。
姜子牙远镇齐国,失去摄政良机
周人取代商朝经历两阶段:武王伐纣,虽灭纣王政权,但商朝残余势力仍强,尤其东部地区尚未平定。周武王夜不能寐,对周公旦言“未定天保,何暇寐”。其次,纣王之子武庚复辟,周公平叛东征,商朝才真正覆灭。武王派姜子牙镇守齐地,稳固东部,以防商人余孽造反。即便病重,武王亦不敢召姜子牙回镐京,担心姜子牙一旦回京便能控制幼主。姜子牙长时间不在京城,自然失去参与权力争夺的机会。周公旦东征平叛后,姜子牙方得返镐京,且不久后周公旦归政于成王,姜子牙晚年一直留镐京。至于周公归政与姜子牙关系、姜子牙与周公旦间是盟友还是敌手,史书无明文,但显然复杂。
为何是周公旦摄政而非姜子牙,恐怕永远成谜。然而可以想象,政治斗争绝非温文尔雅,能在商周更替中留下光辉篇章的周公旦,绝非仅靠“谦恭有礼、仁义无双”获胜。其背后必有激烈权争与政治谋略,史书未载只是因为隐秘和残酷,而非不存在。
参考资料:《史记》、《尚书》等网络股票放大平台。
发布于:天津市